太極拳十要中的「用意不用力」,是習者耳熟能詳的要點,但對意念的概念總是覺得很模糊,在訓練拳架與推手時,意念應該處於何處,常常困擾大家。鄭曼青大師言:「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勿忘勿助。如雞之孵卵然」。提供習者理解意念的門徑,個人認為這也是身、心、靈放鬆的法門,也是促使身手輕靈敏銳,內勁充盈的要訣。                                                                         

鄭子十三篇言:「主人翁在家否」,主人翁者心也,在家否是求「放心」,如聖嚴大師言:「心安就平安」。好比家中有客人住時,主人過度熱心,不斷的詢問客人住得習慣否,需要食物、水或舒適度等等瑣碎事物,這樣會打擾客人的安寧,但也不可以不聞不問,或忘記有客人在家。如何讓客人安心的在家裡住下,考驗主人的生活智慧。而意念與身體各部位的關係如同待客的主人與客人的關係,主人不可以過度積極,但也不可消極以對,如太極拳論言:「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易簡太極拳宗師宋志堅認為,鬆的要訣是鬆而不懈,身體放鬆,但內在的神經系統依然保持最佳的聽勁,反而激發心靈的潛能。

丹田是身體的中心部位,是身體上下、左右、前後平衡的中樞,關係整體的根基,而氣沉丹田常被誤解為把專注力全投入於丹田,如此反而適得其反,因為若過度專注於丹田的部位,而忽略身體各部位的變化,將造成顧此失彼的反效果,習者千萬不可誤解成意念與氣要專注的守住丹田,如同駕馭獨木舟時,不能只有專注於水流、地形、風向或雙槳運用等其中的某一單一因素,而是要憑著感覺依勢而行。拳架與推手互動中如同駕馭獨木舟,放鬆身、心、靈使身體與大自然合而為一,隨勢而動,意念自然觀照全身,配合身體上下、前後、左右的轉換產生整體的氣勢,即能展現「因敵變化示神奇」的妙用,所以前輩言:「意到氣到,氣到勁就到」。  

放鬆身、心、靈,使身體各部位自然虛靜、柔和,意念即能觀照全身,如道德經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山谷之所以能生生不息的繁衍萬物,永遠不會滅絕,是因為山谷虛無靜寂,容納萬物,是天地的根源。意念如蘇軾言:「微而不絕,存而不見」。如何在拳法中以意念導引身體的能量,考驗習者身、心、靈鬆柔的能力,若能放下人為的拙力,則身手輕靈、聽勁敏銳,內勁充盈將是指日可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