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常質疑「太極不動手」,何以會有拳架的招式與推手的應用,這是太極拳與其他武術不同的地方,如同老子第四十章的哲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太極拳法跳脫一般人原有的動作模式及行為思考邏輯,就武術功能而言它提供一種有別於少林武術及西方拳擊的另一類技藝,就內在修養功夫而言,它提供佛法以外另一類內在心靈修煉的途徑。

前文已說明「不動手」是促進肌肉、筋骨以及心靈放鬆的途徑,當身心靈獲得寧靜時,可以啟發身體內在與外在的本能及反應力。所以訓練拳架與推手招式時,不僅要求外在的招勢與動作,更要在意內在意念的放鬆,才能達到全身各環節的鬆透柔極,如太極拳經言:「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則有後,有左則有右。」這是陰陽相濟的自然現象,但一般人只在乎外在的上下、前後、左右,而忽略了放下內在意念的執著,跟隨身體整體運動的能量自然產生拳架動作與推手招式,才是鬆柔拳法的本質,所以楊澄甫宗師將「內外相合」、「用意不用力」,列入太極十要中,習者若無法放下內心的執念,就很難以平常心引領身手進入自然運動的領域,如十三式行功心解言:「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求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先在心,後在身,腹鬆則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其中「心為令」、「先在心」與「刻刻在心」等三句的心;如同太極十要中「用意不用力」的意,所以前輩常言:「意到氣就到」、「氣到勁就到」、「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可見內在意念的寧靜與放鬆真氣自然流露,所以心與氣兩者是一體兩面,猶如戰場上的令牌與帥旗是至高無上的靈魂,是引領百萬大軍進、退及轉換戰術的命脈,百萬大軍跟隨令牌與帥旗而動,自然能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若百萬大軍不順從號令與帥旗而動,則大軍將面臨潰敗的命運。

太極不動手的內涵,不是手不能動,而是手不主動,是要依循整體運動的氣勢而動,如同戰場上的官兵聽從號令與帥旗而動,以整體的能量去克制對手。所以太極拳經言:「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毋使有缺陷處,毋使有凸凹處,毋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