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推手技藝以「順勢」、「藉機」為法,達到「以靜制動」的武術功能。

如十三式體用歌訣言:「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示神奇」,也就是以對手的招法來克制對手,達到克敵制勝的目的,宋志堅老師常言:「太極無法以動為法」,這是鬆柔武術的最高境界,身手輕如鴻毛,雙腳穩如泰山,身體如浮雲般的輕靈,內心如泉水般的清淨,身、心、靈如山谷般的虛靜,於推手互動中自然展現「以柔克剛」的技藝,其哲理如老莊的「無為而無不為」、「無用之用是大用」。

身手要輕靈要有強壯的腿力支撐,而腿力的訓練是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必須具備恆心與毅力,所以前輩言:「太極十年不出門,」說明腿力與內勁的增長,是在不知不覺的歲月中成長,而身手的輕靈必須藉由意念的導引,隨時保持「內斂涵藏」,沒有任何的拙力(強力),這是太極十要「用意不用力」的要訣,鄭曼青大師以:「心與氣相守於丹田,勿忘勿助」的概念讓習者進入身手輕靈的領域,身手輕靈聽勁自然敏銳,即可於推手互動中領悟太極拳論所謂:「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及推手歌訣所謂:「彼不動時己不動,彼若微動己先動」的真諦,更加能體會太極拳論所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皆由此而及也」的境界。

老子第十章: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藉由孩童的天真(無知、無用、無心)啟發習者的身、心、靈,是訓練身手輕靈的心法之一,放下內心的執著及求勝的企圖心,使身手隨勢而動,這就是推手訓練法中的「走化」「吃虧」、「捨己從人」、「旁觀者」等要訣。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綿綿若存,用之不勤」。身體如山谷般的虛無寂靜,是如此的微妙莫測,使氣血自然運行,是生命的根源。如湧泉般,沒有斷續與凸凹,是如此的自在,看不見努力耕耘的痕跡,只見拳法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精、氣、神合而為一,身體的神經系統自然獲得啟發,這是朝聽勁、懂勁邁進的途徑,也是老莊的「無為之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