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9­日-9月10日(每週四晚上7:00-9:00) 財團法人中華太極館首次邀請詹秀惠教授講授道德經的課程,筆者有幸從旁協助,整理詹教授講述的內容,並利用課餘時間與學員探討道德經與太極拳經論相關的哲理,這是很不一樣的上課經驗。

學員們面對的是眼睛看不到的老師,她用耳朵去了解學生上課的態度,用心去感覺學生上課的表情,上課不用課本,不寫黑板,所有的知識與常識,僅憑藉口授心傳,詹教授博古通今,有問必答,上課前我會先以電話跟教授討論課程內容,針對當天的課程我先聆聽她的講解,並提出個人的觀念與教授討論,這使我原先比較模糊的概念獲得釐清,如醍醐灌頂,豁然貫通,獲益良多,下列就本期課程中的體悟,提出個人的心得。

太極拳經言:「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推手歌訣:「似鬆非鬆展未展,勁若斷時意不斷」,十三式行功心解:「立身須中正安舒」、「內固精神,外示安逸」,上述內涵是太極拳訓練的要點,如何在拳架與推手中領悟其精妙,是訓練鬆柔太極拳的一大關卡,人體的五官包括耳、目、口、鼻、心(意念)等,各有不同的功能與潛能,可惜人類往往因為人為的因素(執著),而無法將五官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太極拳經論的哲理不外乎是要習者,放下人為的執念,讓人體功能在自然的狀態下發揮潛能,在太極拳的訓練中,心(意念)及身體的功能是否發揮,關係著太極拳功夫境界的高度。意念的導引是精、氣、神運行的命脈,而身體各環節的鬆柔是氣血運行的基本條件,意念的導引及身體鬆柔的要領,太極拳前輩及經論內涵雖然已提供了心法要訣,但有時還是無法融會貫通,而道德經號稱中國三大玄書(易、老、莊)之一,歷代明人留下大量的註解,提供我們一個更寬廣的思維,尤其是在看不見,摸不著的精、氣、神方面,如道德經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藉由孩童的天真(無知、無能、無心)啟發我們的身、心、靈,給予我們一個通往「階級神明」的門徑,又如道德經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道體如山谷般的虛無寂靜,是如此的微妙莫測,永遠不會滅絕,是天地神奇的母親,繁衍萬物而不覺得自己有功勞,似乎忘了自己是養育萬物的母親,也因為忘了自己的功勞而不覺得勞累,如四時與日月的運行是無心而為,所以永遠不會倦勤。促使萬物生生不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道體微而不絕,存而不見,看不見努力耕耘的痕跡,只見萬物生生不息地各自繁衍。拳法要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必須要有柔軟的身體,柔軟的身體藉由意念的導引,使內在的精、氣、神合而為一,促進身體各敏銳的神經系統,這是拳法由聽勁進入懂勁,階級神明的關卡,道德經第十章:「滌除玄覽,能無疵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要必須去除內心的雜念,身體像慈母般的善良與柔和,使精、氣、神合而為一,自然沒有瑕疵。

太極拳架與推手訓練首先要培養的是身體各部位的放鬆與柔和,精、氣、神才能在意念的導引下,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的運行,沒有斷續與凸凹處,所以鄭曼青大師的訓練要訣是「太極不動手」,宋志堅老師的訓練要訣是「自然運動八法」,身手隨腰腿自然運行,全身氣血暢通,聽勁自然敏銳,這是發揮「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小勝大」、「以慢制快」、「後發先到」等等技藝的門徑。

附註:
(1)蘇轍曰:「綿綿,微而不絕。若存,存而不見」
(2)荀子天論篇:「天官,指耳、目、口、鼻、心等感官。
 
詹秀惠教授:
中央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是台灣第一位文學女博士,14歲時被診斷出罹患「先天性視網膜色素變性」,50歲時失明。2012年與吳榮輝老師在台灣盲人重建院結緣,來學習太極拳,成為吳老師太極拳班的學員。吳老師在太極拳班講解太極拳靜功及老子學說時,也請詹教授補充和申論老莊的人生修養哲理,大家獲益良多,失明者的身心靈也獲得解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