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曼青大師生前在解讀太極拳經論要義時,留下很多訓練身手鬆柔的要訣,如「美人掌」、「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吃大虧佔大便宜,吃小虧佔小便宜」等等。

中「太極不動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要點,但對其中的內涵往往是一知半解,宋志堅老師曾對弟子說,在他入鄭子門下前,已有數十年的太極拳資歷,但始終未能悟出拳法鬆柔的內涵,經過大師指點「不動手」的要訣後,才領悟到拳法鬆柔的內涵是隱藏在「被動的身手中」,獲得大師心法要訣的啟發及自己數十年的苦練後,創立自然運動八法,將「太極不動手」的要訣,以八種訓練法具體的條理化,使習者省去摸索的時間,個人跟隨宋師學習十五年,見證其鬆柔要訣誠然不虛。

自然運動八法,宋師在其著作中已有詳細的說明,在此不在贅述,下列就個人依自然運動八法訓練三十年所獲得的心得簡述如下。太極不動手的內涵,如太極拳經言:「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總虛完整一氣」,這個要點依宋師的解說是手要隨腰腿而動,也就是手不能主動,不主動的手臂保有虛靜觀照的妙用,以旁觀者的姿態隱藏在身體的結構中,藉以吸引進攻者的身手進入可以施展「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的技藝核心位置,所以不動手的目的,就武術與養生功能而言,是要使全身肌肉、筋脈及心靈放鬆,當內在與外在的身、心、靈鬆透柔極時,全身九大環節輕靈貫串,氣血運行無阻,如十三式行功心解言:「行氣如九曲珠,無往不利,乃氣遍身軀也。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其哲理如同道家所謂:「道法自然」,萬物無不依循自然的軌道運行,不主動的手以道家的觀點來說,是無心而為,因為有心有為適得其反,主動積極的手臂,反而失去虛靜觀照的妙用,也失去旁觀者的清靜心。如同太極拳架的每一個招式的組成,是由陰陽(虛實、動靜、剛柔)的變化及腰腿帶動手臂或肩鬆肘垂而形成拳架招式。所以拳架動作是自然組合成的,而不是以身手刻意比劃出特定的招式動作。

 

以身體九大環節(肩、肘、腕、頸椎、背脊、腰、髖、膝、踝)而言,前後、左右及上下等方向的運動路線是腰帶肩肘腕,以放鬆九大環節運行的路徑而言,是肩鬆肘垂,掌跟隨而動,上述要訣與我們平常的運動習慣剛好相反,平常的運動習慣是身手主動積極的去完成特定的動作,如此,易耗損體力與精力,如老子第三十章:「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過度勞動不合天道,反而提早夭折。而不主動的身手,保有「內斂涵藏」的作用,能積蓄能量,不輕易耗損自己內在的精、氣、神,隨時續勢待發。

楊氏太極拳宗師班侯人稱牌位先生,不僅身手不主動,頭亦不能任意轉動,這是太極拳與一般運動最大的不同點,身手以虛靜、輕慢、柔順為法,避免凸顯兩臂的作用,以備等待最佳時機,讓身體的結構充分的展現整體的能量,就武術功能而言,是「捨小用而就大用」,就人生修養功夫而言,是「吃虧即是佔便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