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學筆記 (2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恩師曼髯公為適應時代「惜陰」需要,簡化長拳為四十七勢,命名曰簡易三十七式,志堅早年拜習此拳,確得優異之效驗,因而放棄前習二十年功架,但為保全傳統文化起見,乃將昔日所習楊架長拳三十七基式所遺十一式重行收納,並加銜接六勢,合計六十有四,恰好吻合易卦天地之數,習之數年,深感相得益彰,乃邀同門陳紬藝兄稟明曼青師,朝夕有閑練習易簡六十四勢,事忙則去拾遺而習簡易三十七式,門下傳習皆從所願,或謂易簡有變簡易之義,誠非立名之本意。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太極拳若僅從外觀來看,很難判斷身體是否已達到鬆柔的程度,習者若沒有明師指引,往往易被外在的感官所蒙蔽,朝外在呈現的姿勢去努力,一般人總認為若能做到腿抬得高,筋骨拉得開,及外觀動作優美,就是具備鬆柔太極拳的要素,其實不然,因為「內斂涵藏」的太極拳動作,是身體各大環節放鬆後所呈現的動作,其哲理是由內而外,不容易由外觀來判斷其鬆柔境界,所以必須藉由老師的手感來檢驗身手的輕靈感,才能使習者朝鬆柔拳法的領域邁進。下列依師門傳授之要訣,及個人修練經驗提供三種檢驗鬆柔拳法的途徑: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推手「以柔克剛」技藝的更深一層內涵,是剛強者被自己的剛強所打敗,如在推手互動中擅於放鬆與柔化者,依陰陽相濟的哲理,順應剛強者進攻的手法與招法,使剛強者無力可施,無機可趁,而造成剛強者能量的耗損及判斷錯誤,反被克制,所以是被自己的剛強所打敗,這也是「以小勝大」、「以靜制動」、「以慢制快」及「後發先到」等技藝的內涵。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依一般常理而言,兩者相互較量時,強勝弱,快勝慢,有力勝無力,弱者永遠也無法取得抗衡與優勢,唯有應用整體能量的組合,才有機會取得先機,這是太極拳「以柔克剛」的技藝。定步推手因步法受限,不得任意移動,身手被迫使出渾身解數,去面對彼此的招法,而弱小者雖然無法在正面的對抗中取得優勢,但可以藉由身手的輕靈及鬆柔來化解強力,或是以牽動、順勢的技巧來克制對手,這是定步推手一直被採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早年學推手時,老師皆以定步推手為入門,且以防守走化為主,不得有強力發勁或主動積極的進攻招法,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後,身手柔化的能力自然被啟發,當身手輕靈鬆柔時,即可施展「引進落空」及「順勢借力」的技藝。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屆樂活盃全國太極拳錦標賽,於2016年6月19日在新北市的板樹體育館舉行,太拳推手首次列入中華民國太極拳總會友誼賽項目,來至全國各地的14個團隊,140位選手分成兩組以循環賽的方式進行友誼賽。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年9月24日至2016年5月19日獲易簡太極拳大師兄胡惠豹之邀,每週四早上7:00-8:30前往國父紀念館班指導同學進階推手技藝,這是兩期的課程,國紀班成立於1982年,有資深的教練團及學生群,使我有機會一窺60歲以上的長者,他們學習太極拳的能力與態度及訓練過程中的生理及心理方面的反應。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人常質疑「太極不動手」,何以會有拳架的招式與推手的應用,這是太極拳與其他武術不同的地方,如同老子第四十章的哲理:「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太極拳法跳脫一般人原有的動作模式及行為思考邏輯,就武術功能而言它提供一種有別於少林武術及西方拳擊的另一類技藝,就內在修養功夫而言,它提供佛法以外另一類內在心靈修煉的途徑。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曼青大師生前在解讀太極拳經論要義時,留下很多訓練身手鬆柔的要訣,如「美人掌」、「太極不動手,動手非太極」、「吃大虧佔大便宜,吃小虧佔小便宜」等等。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運動的特質依經論要義,是由腳而腿而腰行於手指,所以腿力訓練是拳架與推手技藝首先要建構的基本功。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八法與揣摩五法是身手走化、招法應用及感應彼此氣勢消長的兩大核心技藝,而五行步法(進、退、顧、盼、定)是延續招法及氣勢不可缺乏的關鍵技藝。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0年起有機會獲邀前往世界各地,從事太極拳教學之旅,在過程中發現,道德經是極為普遍被研讀的經典,只是東西文化的差異在理解上有時難免有落差,但追求心靈上的安寧與自在是東西方不變的方向,尤其是年過50歲的太極拳學員,有更明顯的渴望。

    在每次的講習會中,我也常以道家的觀點來討論太極拳的有用與無用,例如:鄭曼青大師的37式拳架,與宋志堅老師的易簡64式,從外觀來看如經論所言:「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方」,易簡64式的拳架膝蓋還超過腳趾頭,有些人質疑此種拳架的可用性,認為這不符合力學的實用原理,甚至質疑他們的鬆柔功夫。個人以道家的觀點來看太極拳架之訓練法,認為拳架是求全身各大環節的大鬆大柔,而不以實用性去考量,以「體、用」來說拳架是為了訓練全身各環節之鬆柔,所以鄭曼青大師提出「太極不動手」的訓練法,在推手訓練法強調「吃虧即是佔便宜」的法則,「不動手」與「吃虧」是要放下用的意圖,使全身各大環節「放鬆」,放鬆促使身心靈合而為一,全身鬆透柔極,自然能展現「以柔克剛」的技藝。這是經論所謂「極柔軟而後極堅剛」的內涵,也是朝「因敵變化示神奇」之妙用邁進的過程。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八法(掤、屢、擠、按、採、挒、肘、靠  )與揣摩五法(黏、貼、連、隨、不丟頂)是推手訓練中的兩大核心技藝。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推手切磋彼此應有的心理素質,一是逆勢者要無條件的順從對手的身手,二是順勢者要放下內心的執著跟隨對手而動,兩者皆是「謙讓」的修養功夫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論言:「陰不離陽 陽不離陰 陰陽相濟方為懂勁。」及太極拳經言:「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太極拳架與推手技藝常會應用到物理學的「慣性定律」、「動量」及「衝量」等等原理,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也叫慣性定律(inertia),在物理學上分為靜止與運動中物體的慣性,靜止物體的慣性,如靜止的汽車向前行駛,車上的人會往後仰、抖動衣服灰塵會被甩落,運動中物體的慣性,如汽車緊急煞車,乘客會向前傾;短跑選手抵達終點時,無法立刻停下來。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發勁的技藝要能發揮到極致,必須先具備虛靜與輕靈的身手,才能在不知不覺中使對手措手不及,無法預測出手的角度、位置與時機。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推手「發勁」是展現「以柔克剛」技藝境界的方法之一,但發勁從外表很難看出其中奧妙之處,常被誤導成「瞬間」施展猛勁將對手擊出,或以神秘的眼光來看待發勁的能量。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推手切磋聯誼活動,已成為太極拳技藝成長,及情感聯誼的。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太極拳論言:「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這是訓練鬆柔拳法必經的三個階段,可從最基本的五行步法,太極八法配合全身九大環節(肩、肘、腕、頸椎、背脊、腰、髖、膝、踝)訓練各環節上下、前後、左右之變化,熟悉身體九大環節的結構與特性,及整體的運動路線,著熟是最漫長的基礎階段,進入懂勁與階及神明階段後,身手將會是輕靈及虛無的境界,所以手感的輕靈度與柔和感及走化的能力,是太極拳推手境界的指標,而勝負僅僅是切磋過程中的一種參考及話題罷了。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86年2月4日我正式進入宋志堅老師門下,接受宋老師嚴格的調教,每天早上5:30到台北市基隆路的太極館訓練,老師就住在同一棟大樓的7樓當時我25歲有用不完的體力,每天接受太極拳架、推手、器械及經論哲理等課程訓練,直到10:30才結束,下午2:00繼續我的正職工作,當時我想以最快的速度去完成夢想中的太極拳功夫,所以每天都是全力以赴,投入訓練的課程中,老師也很肯定我的用心,將太極館的大門鑰匙交給我保管,方便我隨時進館練習,3年的時間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了,而我夢想中的鬆柔功夫,似乎並未在我的身上出現,參加推手比賽總是第一場就慘敗,只能在觀眾席為隊友加油,每次比賽結束後,我常常質疑自己的能力。

R.H.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